在岭南的山水褶皱间,一条巨龙正缓缓舒展筋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江海联通大运河——平陆运河,它用134.2公里的水脉,串联起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钢铁动脉。当内河Ⅰ级航道的蓝图化作挖掘机的轰鸣,这片曾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正被新时代的建设者重新定义。
裁弯取直,化曲为直的“魔法”
平陆运河项目沿岸地貌复杂,中建港航局承建的平陆运河航道11标段全长16.8公里,标段内涉及七处裁弯取直段施工。
“旧航道蜿蜒曲折,部分河道弯度大,转弯半径小,水面宽度窄,水深深度不够,不具备大型船舶通航条件。”项目经理韩后运说道。“裁弯取直,就像化曲为直的‘魔法’,在河流弯曲的‘脖颈’处,开挖出一条笔直、宽阔的新河道。”为保障航道达到5000吨级船舶的通航标准,项目团队全面勘察地质,获取科学数据,多次研讨与模拟推演,优选施工方案,成立专项监测小组,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
2024年5月,项目顺利完成平陆运河首个裁弯取直段通水,成为全线12个航道标段中首个裁弯取直段落具备通航条件的标段。
更通畅的水道,还有效改善了水流状况,降低沿岸被洪水侵袭的风险,为区域防洪减灾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而被裁弯取直后的旧河道,也正孕育着新生。未来,项目还将在旧航道建立6个生态涵养区,在河岸带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为鸟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守护这片水域的生物多样性。
从裁弯取直段的首次通水,到首段三公里标准断面的贯通,从全线首件模袋护坡施工,到首个堆存场抬填造地示范……这条“工程星光带”的每一次闪耀,都刻录着“平陆战队”的印记,也在发挥着样板示范作用。
守住绿意,把地造到心坎里
一河碧水,蜿蜒流淌,是“绿色工程”的底色,更是民生福祉的保障。“我们不仅要通航,更要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长廊。”韩后运说。
堆存场的建设是土石方综合利用的重要载体,鉴于堆存场运距等综合考量,项目部将原规划的7处堆存场优化为4处堆存场,在土石方堆存的过程中,采取拦渣坝、临时排水沟、碎石盲沟、消力井等水保设施,为运河守护“绿意”。
项目团队还坚持生态与民生齐头并进,强化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开挖的土石方通过堆存场抬填造地、园区回填,全部得到有效利用。其中,项目依托抬填造地工程,与久隆镇合作建设优质糖蔗料基地,开展种植培训,着力打造1300余亩区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季节性就业,助推乡镇集体经济,实现了“造地惠民生”。当地农民高兴地说:“这可是真正把地造到了我们心坎里,也带来了新的希望!”2024年4月,项目成功打造出平陆运河全线首个抬填造地示范点。
温暖民心,乡亲就是“自家人”
项目部的50多名建设者,真正将运河建设与当地群众福祉紧密结合,推出一系列“暖民心、聚民心”的举措。
“要走进村民家,真正把他们当成‘自家人’。”党员张福龙说道。水铺村,共有住户745户,村民3038人,结合“民意”,项目部为这座“岛上村庄”优化出行路线,并义务修建混凝土道路、安装安全设施。暖心举措得到了村民的点赞,村委更是送来了锦旗致谢。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项目部连续两年开展“情暖六一”活动,为久隆镇中心小学更新老旧教学设备等,以“教育帮扶”传递了温暖;2024年7月,项目部策划了首届“村BA”篮球赛,15支队伍同场竞技,以“文体破冰”拉近了距离;2024年9月,平陆运河(钦州段)久隆安置点24套新房率先交付使用,在这个安置点上,项目部不仅全程参与建设,更提供带村民看房、耐心讲解等贴心的配套服务。“这里房子离镇上近,孩子上学也会方便很多!”久隆镇高沙朗村的搬迁户阮良坤高兴地说道。
劈岭成渠,凿山通海,待听海潮呼吸。项目建设者们正全力以赴推动世纪工程建设,为实现一河贯通、八桂向海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