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那驶向“深蓝”的启航地——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二期工程港池项目撷贝

发布日期:2023-03-15
【字体:打印

  这是一个重磅工程!它被列为国家发改委重大建设项目,是落实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市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精神、推动在沪船舶企业布局优化调整和转型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科技强国、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助力中国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标志性工程。这就是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二期项目。

  2021年12月,由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二期工程港池项目开工。原先在上海黄浦江畔的沪东中华老厂区将整体搬迁至长江边。这不仅仅是地域的变化,更是为今后建造更先进更智能的船舶提供了启航之地。

  中建港航局施工总承包的港池项目是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二期工程的关键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港池西护岸、港池东护岸、港池北护岸兼工作船码头、舾装码头及后平台等。该项目在长兴岛面向长江水域,其岛上挖入式港池,是国内首个多种新型结构形式组合的大型舾装码头及港池工程项目,建成后可同时满足多艘大型船舾装生产能力,供其靠离码头、临时停泊和掉头,并抵御外界风浪和潮汐。

  如果不是到长兴岛,也许我们永远不知道安全帽下他们的模样。然而,正是这群辛劳的建设者,昼出夜伏、逐梦“深蓝”,在碧海蓝天下筑起了中国船舶海工产业的一道“铜墙铁壁”。

  为打造好国家战略项目,中建港航局选派精兵强将,组成由上海市劳动模范吴恺一领衔、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君达担任项目经理的建设团队。被誉为“港口建设专业户”的吴恺一扎根施工一线,创新制定了自动化堆场施工工法,打造水运施工标准化示范工地,成为行业技术典范,先后参与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重要工程。“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建造精品。”在王君达长达三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中,他一直冲在项目建设最前线,用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与热情带领团队先后建成世博水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后续工程、上海上港 ·星江湾等重大工程,带领团队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上海工人先锋号、上海职工迎世博窗口服务行业立功竞赛“世博服务卓越奖”、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优秀集体、金杯团队等殊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两位骨干的带领下,项目部青年团队先后荣获上海市建设交通系统“青年突击队”等荣誉。这支由21人组成的年轻团队,35岁以下青年12人,占57%。

  攻坚克难,力求完成技术、理论双重突破。针对施工难点,该项目青年突击队依托劳模工作室,并联合公司技术中心开展课题研究。港池工程北护岸桩基施工是工程的一大施工难点,为保证沉桩质量,青年突击队从沉桩工艺入手,摸索沉桩施工管理措施及关键技术,同时创新接桩固定和斜度固定装置,在按时按量完成沉桩施工的同时,一次性检测合格率达100%。《陆上超长PHS接桩施工工艺的研发》获得QC创新型全国二等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为精益求精、打造好海洋强国工程,中建港航局和项目设计团队创新采用了深厚软土地基叉桩高桩承台结构、多类型拉锚板桩结构、双排桩结构等的新型岸壁结构形式。针对新结构形式,开展后排斜桩对前排板桩遮帘挡土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应用;开展结构-岩土耦合的有限元数值模拟,进行空间受力传力特性、设计参数敏感性应用。

  对于港池工程来说,防汛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关键的保障。针对原防汛大堤存在拆除的不确定性,对防汛工作存在风险,项目团队开展不同阶段临时与永久防汛体系结合的方案比选;针对现场条件新老防汛堤衔接问题,分析和对比三种临时防汛体系对工程进度安排、场地利用条件等影响。

  项目团队还通过新技术,智慧化、信息化手段助力工程管理。建立智能物料验收系统,远程监控快速收料,让物资管理信息化,对物料信息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了项目整体BIM工程模型,方便技术人员直观地理解细部节点,并随着过程的设计变更不断调整完善。

  对于长兴岛而言,产业是根本,水源是命脉,生态是关键。项目紧邻水库和生态基地。项目团队积极响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严格控制扬尘、噪声和泥浆排放,在临设周围种植大量的低矮灌木及植被。项目团队对项目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确定重要因素,并对其进行监测,制定《环境因素评估及控制计划》《项目节能减排计划》等。在满足设计性能指标和规范规定范围的前提下,项目团队再利用拆除堤坝后的原有护坡块石及水运扭王字块,达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效果。

  春日,长兴岛江风习习。远眺岸线,每当看到停泊在自己打造的码头的“巨轮”,中建港航局建设者深感自豪,为他们自己能脱颖而出,在国家战略工程上施展才干、见证历史、倍感欣喜。 

中建集团微信

中建港航局微信

中建港航局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信访投诉平台  |  纪检监督举报  |  账款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公告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