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立功竞赛优秀团队:以色列海法新港项目青年团队

发布日期:2021-09-02
【字体:打印

  栉风沐雨 大港始成

中建港航局以色列项目团队合影.jpg

  9月1日,在以色列海法新港开港仪式现场,码头集装箱“第一箱”通过远程自动化操作顺利起吊,被装入首靠船“中远海运阿尔卑斯”指定位置……中建港航局承建的海法新港码头正式投入运营,在践行“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中,又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以色列60年以来首个新开港的大型港口,也是迄今为止地中海东岸最先进、最绿色、建设速度最快的码头,将为以色列及周边地区货物流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推动上海港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各港口之间的业务联系,成为进出欧洲市场的重要贸易通道。

  1000个日夜的坚守,中建港航局的建设者面对疫情肆虐、劳动力短缺、暴雨等影响,与时间赛跑,同困难较量,用行动兑现项目如期建成承诺,被誉为“以色列疫情期间中资企业施工最流畅的项目”。

  匠心履约:建证“以色列60年以来首个新开港的大型港口”

  海法港位于以色列重要的港口城市——海法市,是以色列北部的交通和工业中心、地中海沿岸的铁路枢纽,在国际航运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港口。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码头岸线长度805.5米,年设计吞吐量为106万标准箱;二期码头岸线长度715.7米,年设计吞吐量为80万标准箱,由中建港航局作为EPC总承包具体负责实施的海法新港一期已建成。

  交地初期的海法新港就像一块从陆地斜插入蓝色海洋的灰白色平面。对于中建港航局来说,海法新港的建设本身并不太难,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可以将这块灰白平面视为乐高玩具的底座,陆域地基处理、上层建筑施工、各式设备配置等建设工序,无非是在底座上堆搭积木的过程。然而在海外,法律法规、资质资源、规范标准、天时劳力,还有无形的文化差异,哪一个都不会让“搭乐高”这件事变得容易。

  作为EPC总承包,中建港航局在此前派出多批调研小组的基础上,按照当地相关法规,于2017年12月赴以注册马萨达(Masada)基础设施有限公司,2018年10月与以色列马干(Magaan)公司签订联营体协议,推进项目及时启动。

  独具以色列特色的施工许可审批制让工程建设颇受牵制。在国内只要拿一个项目开工许可,但在这,项目被划成11个区块,每个区块的设计图纸通过审批才可进行施工。纵观整个建设过程,11个施工许可的审批就花去近两年时间,受限于分区块交地施工,导致施工计划一再调整。

  难题一个接一个:以色列多年没有建设新的大型现代化港口,与港口建设相关的材料和设备供应商不足,大多需要进口材料,且要满足以色列标准局认证后才能使用,项目部须耗费大量精力,提前八九个月甚至一年以上进行采购;市场准入机制非常严苛,资质要求严格;当地劳工技能水平难以满足高强度、高质量的施工要求;受当地规范的特殊性和审批流程的限制,项目进展严重受限……

  “尽管这些困难摆在面前,但这不是我们等、靠、要的理由!”中建港航局项目经理冯进华说。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冯进华带领团队匠心履约,进入 2021年关键时刻,更是开启“777”工作模式(每周工作7天,工作时间从早上7点前直至晚上7点后)。

  纵使困难与挑战重重,项目稳扎稳打推进: 2018年11月19日,AB区土方完成;12月22日,D区交地;2019年5月17日,E区交地;6月19日,D区轨道浇筑;7月30日,F区交地;9月16日,主楼桩基开始施工;11月13日,沥青道路开始铺设……工期之紧,责任之重,压力之大,令所有参建者刻骨铭心,但在最后圆满交出了“如期开港”这份优异的答卷。

  实力攻坚:获赞“以色列疫情期间中资企业施工最流畅的项目”

  复刻上海港“智慧大脑”、仅用时三年就建设完成并开港、产生了许多提升以色列港口行业的新规则、港口专业能力获得认可……成功开港的背后,离不开中建港航局以色列团队全员的迎难而上、全力以赴。

  2020年初,快速蔓延的新冠疫情让全世界都按下了暂停键,以色列当地很多外资企业项目被迫中断,但偌大的以色列海法新港项目,仅仅靠着几十个中国管理人员和工人以及零星当地劳工努力推进着,没有一天停工。

  早在疫情爆发之初,项目部按照国内成熟的防疫流程,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不同等级的防疫预案,并紧急采购口罩、一次性手套、防护服、护目镜、酒精洗手液,全面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工作。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按照最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坚决贯彻现场中以人员隔离,实行最严格的外出管控制度,用行动兑现如期建成承诺。

  项目交付“关门时间”日益逼近。疫情给处于建设加速器的海法新港码头带来严重的影响:当地工人骤减,土方作业、沥青铺设、电缆敷设、电气设备安装几乎全部停工……在保证疫情“零”感染、全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冯进华带领项目管理人员全员上阵,亲自清理地下管网,敷设安装电缆,安装电气照明,把落下的活一点点赶回来。业内人士感慨:“一个负责20亿元项目的项目经理,不顾劳累,直接投入现场工地建设,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因疫情管控,中建港航局负责海外业务的副总经理傅瞿鸥在2020年11月就递交上去的签证申请直到2021年6月上旬终于获批,6月25日,他登上飞抵以色列的航班,用他的话来说,这不是“督战”,而是与项目部携手攻坚。2014年5月作为上港集团第一批考察海法新港项目的三名成员之一,七年的时间里更是见证了这个项目从准备到建成的全过程。

  一切都按照节点目标在推进,顺利完成码头桥吊和堆场自动轨道吊上岸,具备堆场重载试验条件、4月项目主体结构完工、9月顺利开港的进度目标,创造了以色列的“中国速度”,中国驻以色列使馆赞扬:“这是以色列疫情期间中资企业施工最流畅的项目!”

  合作共赢:“众人划桨开大船”

  海法新港项目的建成,凝聚着中以双方共同的心血,是中以共赢合作的一个缩影,也是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新体现。

  回首建设历程,首当其冲面对的是文化差异。项目推进中最常见的是“选择题”:同一行业,几套标准。针对以色列港口工程技术管理与国内差异较大,工程涉及以色列当地标准、蓝皮书、美、英、德等各种标准、规范众多,整体技术管控存在极大困难。中建港航局以联营体招聘当地不同专业的工程师,解决施工和验收资质问题,并定期召开技术培训,邀请当地工程师对以色列标准及规范答疑解惑,提升团队业务水平。同时,加强过程的沟通协调,达成彼此理解与支持,如:以色列当地咨询工程师根据以色列标准和常规做法,提出轨道吊基础必须打桩。项目团队结合码头建设实践经验和对海法新港地质结构情况分析,提出“中国方案”,并邀请所有当地咨工赴中国实地考察,辅以详实的数据和码头堆场实际说明,得到当地相关部门认同,协力推进项目实施。

  跨文化交际带来的语言和思维差异,也给管理人员不小的挑战。当地分包企业所雇的劳工既有犹太人、阿拉伯人等,现场一度出现英语和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甚至俄语混合交流的“奇观”。为推进工作,中方项目管理团队借助于手机翻译软件、联系联营体的工程师共同安排工作等方式,尽最大可能提升沟通协作的效率。

  并肩作战之余,团队全员相互帮助,“专治”水土不服。为抚慰思乡的“中国胃”,项目成员工余时间下厨烹饪,凉拌木耳、水煮生菜、清炒甘蓝、虎皮尖椒、豇豆茄子、肉馅丸子、油泼面、西葫芦、生煎包、卤牛肉,还有去年除夕端上来桌来的松鼠鳜鱼……虽因众口难调,却是难忘的记忆。

  没有人想到,到一个“发达国家”来做工程,居然比想象中艰难得多。一线坚守,团队中的大多数都在海法待了两年甚至三年,在项目现场度过春节。他们中,有的人新婚燕尔就被迫分隔两地,有的人订了婚却无法回国“履约”;有的赶在以色列疫情锁国前,决然放弃未休完的假期,回到现场指导施工作业;还有的坚守现场,面对父亲去世,直到现在也未能回国尽孝……伟大的目标需要团结奋斗,艰巨的使命召唤开拓前行,如期开港背后是团队力量的凝聚,就如团队所说的,“在这里,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建设人”。

  以色列海法新港的建设,是中建港航局首次在中东亮相,树立“中国建造”的金字招牌,为项目国带去了可持续有保障的经济发展,展现了中建港航局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良好国际形象,开启了上海与海法合作交流的新篇章。

中建集团微信

中建港航局微信

中建港航局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信访投诉平台  |  纪检监督举报  |  账款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公告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